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8-8105
国内刊号:51-1569/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414 人次
 
    本刊论文
小议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

  摘要: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文献载体材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献数字化热潮方兴未艾,磁盘、光盘、硬盘日益普及,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不断涌现,这给传统的纸质文献带来不小的冲击,也促使我们思考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各自的轻重优劣及前途命运。

  论文关键词: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优点,缺点,发展趋势

    电子文献与传统的纸质文献相比,具有存储量大、成本低廉、便于检索等优点,突破了传统的文献模式:

    第一,传统的纸质文献仅能容纳文字、图表等静态信息,而电子文献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且可以借助计算机的编辑把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音乐、动画等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字信息。生动直观、可读性强,较之纸质文献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吸收。

    第二,电子文献较之传统文献,占用空间较少,携带轻便,易于保管。拿《四库全书》为例,一套经过缩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需要占用近十个2米高1米宽的书架,而相应的光盘只需一个抽屉即可放置。如需携带纸质的《四库全书》无疑是一种难事,而电子文献则游刃有余,使随身携带成为可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存储工具价格日益降低,这为电子文献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电子文献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海量信息进行无穷尽的、“地毯式”的检索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开发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为例,其收入文史哲类古籍文献2159种,共7.4亿字。使用该系统,只要选择所要查找的书籍,输入查找的关键词,相应条目就会一一呈现,清晰明了、一览无遗。相比之下,纸质文献的查询则要繁琐、困难得多,虽然近代以来学术界编纂了多种引得、通检、索引、汇编等工具书,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任务,为我们查阅古籍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 手工查阅纸本文献,需要学者具有深湛的功力,否则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纸本古籍大多缺少必要的索引,而且纸本检索工具不能按照读者的要求提供多种排检方式,可用性有限。另外人工统计易出现疏漏,其全面性难以保证。

    第四,电子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也可用于远距离传输,这使全球性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实行即时连接,从而大大扩展了文献的传播范围,丰富了文献记录的知识内容,提供了思想资源,拓宽了研究者的认识范围,方便了资料的查找及学术的交流。

    第五,电子文献易于进行复制、剪切、粘贴等文字编辑工作。纸质文献复制起来较为麻烦,复印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有所选择地分段或挑选,而抄写费时又耗力。电子文献则只需点击鼠标就可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调整,方便又快捷,极大程度地便利了我们对资料的获取及编辑。

    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其固有的优越性但同样也有着许多局限性和缺点。首先,电子文献虽有诸多优势,但电子资源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若要把纸质文献全部转化为电子文献需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其次,它作为一种系统性很强的产品必须借助外部设备才能阅读,也只有在一个通信发达,计算机普及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要阅览网上的一些文章有时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此使得读者不堪重负。再次,电子文献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严格的制度。其知识产权和版权等问题尤为混乱,网络内容也良莠不齐。第四,电子文献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其准确度。一份文件或一本图书转化成数字形式,其内容总是有些失真难以保持原样,一些较为繁杂的字往往支离破碎。这就使得电子文献的准确性远远不及纸质文献。另外,格式标准问题是电子图书在技术方面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电子图书支持的格式有许多,这些格式彼此之间互不兼容互不协调,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导致读者购买哪家的电子图书,就必须使用相应的阅读软硬件。如国内的超星数字图书就只能用超星的软件来读,这样必然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纸质文献作为一种传统的文献形式,源远流长,即使在电子文献日益冲击的今天也一样被人们广泛接受,其优越性更是多有体现。

    第一,纸质文献数量浩繁,远非电子文献所能比拟。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纸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流传下来,数千年的典籍便以之为依托,代代流传。历史文献浩如烟海,相关材料层出不穷,若要把这些成果全部转化为电子文献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有些书濒临或已经破损,把它们转化为电子书籍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另一方面,文献典籍层出不穷,若把这些成果全部转化为电子文献业绝非一时之功。因此纸质文献的全面性远非电子文献所能比拟。

    第二,纸质文献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数千年来,人们以书为伴,单从流传的故事中就可窥见一斑: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苦读,江泌追月而读。而且纸质文献的使用具有观感上的一致性,一般不受阅读场所的限制更不像电子文献需要系统的辅助设备,因此它更符合人民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

    第三,权威性强。在知识产权方面及文本的真实性方面,电子文献都比不上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严格的制度而纸质文献早已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此外一份文件或一本图书转化成数字形式,其内容总是有些失真难以保持原样,这就使得电子文献不及纸质文献的权威性。纸质文献也易于人们做标记、记笔记,从而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为轻松简便。

    第四,纸质文献易于获取,经济实用。纸质文献无需机器电源等一系列特殊装置,而只需在随处可见的书店中购得且一次购买后不必支付网络及版权费用,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第五,纸质文献相比电子文献更有益于健康。电子辐射对人体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性,如果长期“网上作业”会导致视力飞快下降、皮肤粗糙等问题。而纸质文献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造成视力的极大下降。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多数人也更乐于接受纸质文献。

    当然纸质文献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纸张的产生需要耗费大量森林资源,这对环境乃至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种不负责任。木制纸张也容易变质、老化。书籍数目的繁杂也使得检索工作格外复杂……

    综上所述,无论电子文献还是纸质文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由于电子文献远未尽善尽美,纸质文献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的核对与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先进的电子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总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二者将相互结合、相互匹配、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混合结构模式,从而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2] 张玉珍 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论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年01期

  [3] 王文涛 古籍数字资源应用与史学研究 史学月刊 2009年01期

  [4]李青倬 谈谈网络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12月

  [5]李 兵 红学文献从“纸质载体”到“电子载体”及其功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